自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很多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里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方法成功制出了聚合氯化鋁,今天,將這多種方法總結如下,并將逐個分析它們的利弊,供各位朋友參考。
1、加堿于鋁鹽溶液。這種方法的具體操作是:在鋁的強酸鹽如氯化鋁、硝酸鋁的濃溶液中,按照預定的鹽基度徐徐加入濃堿酸,充分攪拌,不使生成氫氧化鋁沉淀物。然后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數小時的聚合反應,使其熟化后得到制成品。該法適合于實驗室制備。
2、加鋁酸鈉于鋁鹽溶液。這種作法是以鋁灰為原料,使它分別與鹽酸和燒堿反應,制備出三氯化鋁和鋁酸鈉,在制得的三氯化鋁的濃溶液中加入制得的鋁酸鈉濃溶液,充分攪拌混合,若有少量氫氧化鋁生成,則需要在短時間內加熱溶解。達到一定的鹽基度后,在一定溫度下經相當時間反應熟化后,得到制成品,還有一個名稱叫中和法。
3、金屬鋁溶解于鹽酸。這種方法是把金屬鋁碎屑或者薄片溶于鹽酸中,鹽酸的總當量數低于鋁的總當量數,經過在一定溫度下數小時到十余小時的反應熟化后從而能夠得到成品。鋁量和酸量的比例不同。制品的鹽基度也不同。以上是不足量酸溶法。
4、金屬鋁溶解于鋁鹽溶液。在氯化鋁溶液中加入較純的鋁箔,進行數小時到若干日的長時間靜置溶解,把過剩的鋁箔分離出來,溶液即為制成品,鹽基度可按鋁氯當量比考慮。
5、金屬鋁溶解于氯化物溶液。把鋁箔置放于SnCl4、CuCl2等的乙醇溶液中,進行混合,反應和熟化后可得到制成品。
6、氫氧化鋁溶解于鹽酸。向氯化鋁溶液中加入氨水,可以生成氫氧化鋁沉淀物,分離出來洗凈以后,在鹽酸中溶解,鹽酸的總當量數應低于氫氧化鋁的當量數,以建立適宜的鹽基度。溶解液經過反應熟化后可得制成品。
7、氫氧化鋁溶解于鋁鹽溶液。制取氫氧化鋁的方法同上法。將制得的氫氧化鋁分離洗凈后,加入到氯化鋁溶液中,煮沸數分鐘,達到溶解,再經反復熟化可得制成品。根據氫氧化鋁和氯化鋁和不同比例可得到不同鹽基度的制成品。
8、氯化鋁溶液以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把氯化鋁溶液濾過R-OH型陰離子交換樹脂,或者把樹脂置于氯化鋁溶液中反應相當時間再加分離,樹脂把一部分C1-代換為OH-從而得到聚合氯化鋁溶液制成品。
9、以離子交換樹脂隔層進行電解。在U形管電解槽中裝入陰陽離子交換樹脂,設鉑電極通電,對氯化鋁水溶液進行電解。需進行數十小時,在陰極附近所得溶液即為制成品。這種裝置中的隔層也可以利用離子交換膜構成。
10、鋁電極電解。以鋁板為電極進行電解,溶出鋁離子溶液pH值在8左右,經反應可生成鋁的聚合物。
11、含鋁礦石以鹽酸處理。鋁礬土或高嶺土等含鋁礦石粉碎后,用濃鹽酸蒸煮而溶出鋁,酸可循環,回流,酸用量應低于可溶出鋁的當量,而得到一定鹽基度的制成品。鹽酸中可加少量氫氟酸,以提高鋁的溶出量。再有可用過量的鹽酸溶出鋁,再加氨中和生成氫氧化鋁,分離后以不足量的鹽酸溶解而制成成品。
12、由煉鋁中間液制取。在用鋁礦石冶煉生產金屬鋁的過程中有中間產物如鋁酸鈉溶液,氫氧化鋁沉淀等,其中含有硅等雜質。經過分離凈化,再與適量的鹽酸反應,可制成聚合氯化鋁產品。
13、廢鋁灰以鹽酸處理從而得出聚合氯化鋁。以熔鋁或鋁加工生產中的廢鋁灰即熔煉尾渣為原料,洗凈后與鹽酸進行反應,鋁溶出后進行分離凈化,適當熟化可得成品。如果酸用量低于可溶出鋁的當量數,控制得當,可直接得到一定鹽基度的產品或可用稍多量的酸溶出鋁后,再加堿液調配到預定鹽基度。
14、廢鋁灰以堿液處理。廢鋁灰洗凈后以濃堿液蒸煮,溶出鋁后分離凈化,按一定鹽基度可加鹽酸進行調制,經過除鹽,進行適當的反應熟化,可得制成品。另外,堿溶鋁灰的溶出液也可同酸溶鋁灰的溶出液按一定鹽基度的比例進行混合調制,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調制鹽酸的用量。
綜上所述,制作聚合氯化鋁這個行業來說,現在有許許多多的原理。甚至于其中有一些原理方法可以直接適用于實驗室也可應用于工業化的批量生產。但是,無論是何種制造方法,歸根結底,其目的都是為了要形成含A1總當量數大于含C1或者NO3總當量數的化合物。此差值部分即為羥基化部分,以鹽基度控制,鹽基度適宜時,絮凝能力強。一般工業化生產,鹽基度控制在50%-60%。此外比較關鍵的是反應熟化過程中,是否能制出高效能的無機高分子形態,此過程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應給予充分重視。